
HIST的重点任务是推动世界遗产空间观测与认知,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存档、保护、管理、监测、评估全链条的遗产保护体系。HIST在吴哥窟、大运河、缅甸蒲甘等遗产地开展了综合示范案例的研究,将为更多的遗产地提出综合智慧管理方案。
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公里,横跨六区沿线运河遗产等级高、分布密集、时代跨度长、类型丰富,担当大运河文化带的“龙头”之责。依托北京市科委课题资助,我们对北京段运河文化带的现存遗产进行了高精度三维建模和数字化展示,并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分析进行了水质、景观生态和地表微形变三方面的综合监测研究。
HIST研究团队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开展了全球变化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研究表明:虽然大熊猫栖息地近年遭遇的汶川与雅安两次地震,雅安地震对于栖息地影响较小,汶川地震影响较大。但是植被自然恢复3-5年就有明显的成效。持续的气候变化影响需要高度关注:在大熊猫栖息地因为气温变暖导致山地垂直带植被界限在上升,在纬向上向北推进。大熊猫适宜栖息地有再加上人类的过度活动(修路、开垦、开矿、建水库等),对于大熊猫栖息地适宜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有的栖息地甚至需要考虑迁移性保护。
应柬埔寨吴哥窟世界遗产管理局(APSARA)邀请,HIST于2013年6月与APSARA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并随即组建联合研究团队。利用长时间序列多源遥感数据和多种空间分析手段,开展吴哥遗产地周围环境(森林、水系、地表形变等)动态变化及对遗址本体的影响研究,为吴哥遗址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技术支持,同时为APSARA培养空间技术遗产保护方面的技术人才。目前已经在森林变化、城镇扩展、地面沉降、湖泊监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项目成果受到柬埔寨政府和UNESCO的充分肯定和赞赏。
2013-2015年,HIST代表团5次赴吴哥遗产地进行科考及技术培训,连续3次参加吴哥世界遗产国际协调委员会(ICC)技术委员会和ICC全会并做大会报告,充分展示了HIST科研人员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在吴哥遗址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2014年9月,RADI、HIST及APSARA三方签署了赠送吴哥遗产地虚拟卫星地面接收站系统的协议。
2016年2月,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考察REAS项目工作站,柬埔寨时任副首相索安会晤白院长,对HIST开展的“吴哥环境遥感”项目给予高度赞赏,并建议继续开展二期合作。
2018-2020年,HIST与缅甸宗教事务与文化部考古与国家博物馆司围绕蒲甘遗产地的监测与保护开展了积极而密切国际合作与交流,实现了6次近30人次的互访与野外调查工作,生产研制了一系列遥感专题产品(1:2000的DSM产品、10cm超高分辨率的正射影像产品、佛塔无人机摄影测量数据、佛塔三维模型),构建形成了中缅英3语种佛塔物联网监测系统、数字化再现了中缅南方丝绸之路历史足迹,以及评估当前自然与人类活动对沿线重要文化遗产(蒲甘)的影响。
Copyright © 2025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 京ICP备0500278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