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遥感考古是HIST近10年来的重要科研内容,经过不断的发展,正向空间考古方向发展,科研的重点不仅涉及国内若干遗产地,更服务于全球重要遗址的遥感考古。HIST专家团队在遥感考古的原理、方法、应用、推广等几方面均有深入研究,郭华东主任带领HIST团队撰写完成了《空间考古学》专著。
2017年,HIST研究团队应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邀请参与西夏陵的研究,综合运用遥感技术、环境考古和多学科分析方法,发现了更多的陪葬墓和疑似帝陵,有力支持了近些年西夏陵的考古发掘工作。2024年,HIST团队系统研究了西夏陵古防洪工程体系,新发现31处古代水利遗迹,还建立了一套基于卫星数据、可智能辨识测绘陵区考古遗址的探测与评估方法体系,为西夏陵成功申遗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针对我国典型遗址的埋藏特点和分布规律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开展典型遗址的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考古关键技术研究。目前已在新疆木垒和浙江杭州两处遗址开展野外调研与试验。利用多源遥感数据,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对研究区进行预研究,继而通过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如探地雷达对研究区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探测。通过遥感技术的应用,在遗址空间分布的环境认知、遗址弱信息提取、波谱库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结合多方面的资料(考古、地质、土壤等)和学科辅助,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挖掘遥感技术在遗址分布、古遗址地貌景观展示与环境分析、遗址预测与探测等工作中的应用潜力。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结合古地图、史料、考古报告等数据,以古丝路南线重镇米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屯田灌溉工程的空间考古研究。自动提取了米兰屯田灌溉渠系遗址,估算出汉代米兰古屯田的主体面积为80km2。利用“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来对米兰屯田景观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不同屯田景观要素在“山地-荒漠-绿洲”耦合系统中的作用与特征。
该研究揭示了汉代西域屯田渠道引水灌溉工程的基本模式,为进一步剖析新疆地区2000多年屯田戍边政策的军事价值、史地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地缘政治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与研究基础。
基于遥感、GIS、GPS技术,结合地面勘测数据与史料信息,发现并证实了与汉长城防御系统相关的2处古城遗址。从空间考古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汉长城在敦煌地区的空间防御结构,绘制了汉代敦煌郡长城防御系统空间结构及诸候官分布的遥感专题图,为进一步精细认知河西走廊的汉长城防御系统、古代边疆开发策略、古绿洲与丝路变迁以及区域环境演变等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论据和科学参考。
在中意政府间合作总体框架下,面向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需求,由HIST、意大利国家理事会考古建筑研究所联合牵牛的双边国际合作项目“基于对地观测的中意文化遗产智能管理与试点应用研究”于2013-2015年执行,代表性成果包括:对洛阳古城丝路入遗的新安函谷关、汉魏故城和定鼎门遗址开展星-空-地空间考古研究;提出了可应用于遥感考古的雷达影像解译标志(阴影、植被和土壤);对陪唐定鼎门遗址进行了无人机成像和三维场景建模;并对遗址进行地球物理探测试验,展示了物探技术在中原遥感考古中的潜力和作用。
2018年4月19日,HIST空间考古研究团队,联合突尼斯、意大利、巴基斯坦的科学家利用空间考古技术与方法,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西端突尼斯发现10处古罗马时期考古遗址。这是我国科学家利用遥感技术首次在境外发现考古遗址,填补了突尼斯国家文化遗产研究区域空间考古发现的空白。这次空间考古重大发现,受到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突尼斯文化部部长Mohamed Zin Alabidin等中突双方代表的高度评价。并于2019年3月入选“2018年度中国遥感领域十大事件”。
Copyright © 2025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 京ICP备0500278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