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国《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已通过近5年。指标数据的不足仍是当前科学评估全球落实进展的重要瓶颈。
郭华东
全书从空间观测技术的工作流程与原理谈起,结合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技术方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包括遥感观测技术在内的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应用案例,并提出了空间考古学的构想。
郭华东 王心源 陈富龙 王成 等
本图集应用空间技术,选择多波段、多分辨率、多时相航天与航空遥感数据,采用遥感图像和三维模型表达,从文化遗产、文化景观、混合遗产和自然遗产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的40个世界遗产地本体与景观环境特征。
郭华东
本书以世界自然遗产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为研究对象,兼顾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面临的问题,系统阐述空间信息技术对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类的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估与预测的技术与方法。
王心源
2020 年度报告(“一带一路”篇)针对 19 个具体目标汇集了与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的国家(简称“一带一路”协议国家)的 44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全球、区域、国家和典型地区四个尺度在数据、方法模型和决策支持方面对相关 SDGs 及其指标进行的研究和监测评估成果,包括43 套数据产品、25种方法模型和30个决策支持结果。
郭华东
《数字环境考古理论与实践》是考古学、环境考古学、地理学、空间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的有益尝试。可供从事考古学、地理学、空间信息科学、史学等研究的学者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杨瑞霞 鲁鹏Copyright © 2025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 京ICP备05002788号-3